
新華社 發
□河南法治報記者王園園
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以“尚德守法共享食安”為主題,于9月11日啟動。日前,備受關注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標準首次明確預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劑,并強制要求餐飲門店明示預制菜使用情況。這意味著預制菜行業長期“野蠻生長”的局面即將結束,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將獲得有力保障。近日,河南法治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一變化已引發行業廣泛關注,不少消費者期待新規能讓消費更透明。
背景
一場爭議催生的行業合規進程
2025年9月,網絡名人羅永浩與西貝餐飲集團之間關于預制菜的爭議,將行業標準問題推上風口浪尖。羅永浩公開指責西貝菜品幾乎全是預制菜,而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斷然否認。
這場爭議引發了全社會對預制菜定義和標識問題的廣泛關注。事實上,關于預制菜的爭議不僅關乎企業信譽,還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草案悄然通過專家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套預制菜國家標準的意義遠遠超越技術規范,標志著預制菜行業將從“野蠻生長”走向合規時代。
鄭州從事食品安全工作的監管人員苗子偉表示:“這次事件,對預制菜行業來講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勢必會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促進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盡快出臺,同時推進預制菜術語、產品分類等質量標準的推廣,加強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銜接,包括依法制定涵蓋產品質量、檢驗方法與規程等內容的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
核心
草案明示餐館法定義務
草案主要有兩個核心內容:明確預制菜的定義和確立食品安全指標要求。
與現行141項團體、地方標準相比,草案更聚焦安全底線,為監管執法提供直接依據。
草案最引人注目的規定是:餐飲門店是否使用預制菜、如何使用預制菜,將首次納入強制信息披露范疇。
北京天霜律師事務所律師蘆云指出:“餐館是否使用預制菜理應在消費者知情權的范疇之內進行明示和告知。如果打著現場炒制的名義賣的是預制菜,將涉嫌虛假宣傳。”
這與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一脈相承。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鄒建介紹,《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對預制菜進行了定義: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同時明確: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凈菜類食品、主食類食品、不經加熱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均不屬于預制菜。
據《法治日報》2025年1月報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將《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列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立項計劃,組建專項工作組,有序推進標準研制工作。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正在組織研制《預制菜術語與分類》,對預制菜相關術語定義和類別進行規定。
權益
知情權與選擇權應受尊重
對于消費者而言,預制菜國家標準的最大意義在于保障他們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預制菜的成本相對較低,如果和現炒菜一樣都是30元,有些消費者就會選擇現炒的;如果預制菜只需要15元,有的消費者為了價格便宜、出菜又快也許會選擇預制菜。”蘆云說,“知情權決定著消費者的選擇,只有保障知情權,消費者才能按照自己的真實意愿作出選擇。”
鄭州市民李女士表示:“作為消費者,我希望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如果是預制菜,我應該有權利知道,并根據這個信息決定是否消費以及以什么價格消費。”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小劉說:“現在剛進入社會參加工作,預制菜如果更便宜一些的話,我會毫不猶豫選擇預制菜。”
盡管明示制度有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仍面臨不小挑戰。
蘆云表示:“在推進過程中,餐飲商家參與使用預制菜明示意愿低,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工作存在較大難度。”此外,省級層面推動相關立法難度大,仍需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支持。這也是為什么國家層面的預制菜食品安全標準如此備受期待的原因。
建言
食育科普與打造地域特色并舉
“河南預制菜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食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天華表示,當前亟須從多個層面協同發力,以推動這一產業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預制菜不是洪水猛獸,恰恰相反,它是現代生活與食品工業結合的重要產物。”李天華指出,我省作為農業大省和食品工業強省,在發展預制菜方面具備原料、區位、產業鏈等多重優勢,但也面臨標準有待完善、消費認知存在偏誤、細分市場挖掘不足等挑戰。他認為,首先要加快建立覆蓋預制菜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鼓勵企業、院校、行業協會共同參與制定更適應本地實際的團體標準與地方規范,尤其要強化對食品安全與品質的全程控制。
“加強公眾科普與品牌宣傳,提升消費認同。”李天華建議,可通過建設食育實踐基地、組織市集活動等方式,增進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了解;同時邀請跨領域專家開展科普,從安全、營養與風味等角度回應公眾關切。另外,還可借助傳統文化賦能品牌建設,通過參展、口碑營銷等途徑,持續提升品牌形象。
他強調,河南預制菜產業潛力巨大,唯有通過標準引領、創新驅動、市場細分、認知提升和監管保障的多措并舉,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原特色的預制菜產業發展之路。
“我們可以通過食育基地、專家科普、文化賦能等方式,逐步消除公眾對預制菜的疑慮,增強信任感。”李天華強調,監管不容缺失,政府部門應依據預制菜國家標準加強日常檢查、監督抽檢和風險排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企業信用“黑名單”制度,完善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暢通維權渠道,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規范市場秩序。
李天華表示,河南預制菜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只要在標準、技術、市場、認知和監管五個方面系統推進,就有望形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發展新模式。
展望
預制菜管理法治化是趨勢
《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只是預制菜管理法治化的第一步,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餐飲企業的告知義務和法律責任。
多位法律專家指出,目前對預制菜明示沒有強制性要求,但從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角度來說,是有法理依據的。
預制菜國家標準將加速預制菜行業進入品質與品牌競爭的新階段,那些能夠適應新標準、主動透明公示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河南省現代食品產業聯盟理事長陳振杰表示,今后,監管部門會加大預制菜檢驗、檢測、檢疫力度,建立從原料到產品的質量控制與監控體系,實現全程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應急與溯源;加強市場整治,圍繞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做好日常檢查和監督,嚴打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侵犯知識產權和違法生產等行為,依法查處生產不合格產品的企業單位,以促進產業發展。
隨著草案即將公開征求意見,餐飲行業正在為變革作準備。
鄭州一家大型連鎖餐廳總廚陳師傅告訴記者:“明示預制菜是對消費者的尊重,后廚加工和預制菜并無可恥之處,誠實告知才是關鍵。”
鄭州市民張女士對此表示支持:“我希望能夠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有了預制菜國家標準和明示制度,我們消費者才能真正行使選擇權。”
預制菜國家標準不僅將為監管提供依據,還將倒逼餐飲業告別模糊營銷的時代。當明示成為法定義務,消費者的選擇權才能真正落地,行業也有望加速進入品質與品牌競爭的新階段。
鏈接
兩地先行探索明示制度
在預制菜國家標準出臺前,一些地方已開始了預制菜明示制度的探索。
廣東已出臺8項省級地方標準,并上線全國首個預制菜相關標準。2025年1月,廣東省發布了《預制菜術語及分類》及《粵菜預制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兩項地方標準。
湖南省市場監管局則在2025年7月答復政協提案時明確,將把明示預制菜使用情況寫入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并指導行業協會制定公示指南。
這意味著無論商場快餐還是高端酒樓,只要使用預制菜,都需在菜單、點餐頁面或店內顯著位置進行明確標注。違反上述規定,將面臨相應處罰。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fazhi/show-124-36555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