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趙新春
明朝廣寧前屯衛,也稱遼東前屯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是山海關外第一衛,管轄從鐵廠堡的吾名口臺起,至錦川菅止,一百六十八里的長城線。宣德三年(1428),遼東總兵巫凱與都御使包懷德上疏在廣寧中屯衛和廣寧前屯衛之間增設寧遠衛,廣寧前屯衛只轄中前(今綏中縣前所鎮)、中后(今綏中鎮)兩個千戶所,轄城堡十座:即鐵場堡,永安堡,背陰障堡,三山營堡,平川營堡,瑞昌堡,高臺堡,三道溝堡,新興營堡,錦川營堡。有馬兵3264名,步兵1934名,屯田軍600名,煎鹽軍31名,炒鐵軍27名。
廣寧前屯衛確山劉氏的世系傳承和武勛世銜,現存史料沒有明確記載。雖然該衛在與蒙古、后金、清作戰中,出現過不少劉姓將領,但卻無法斷定與確山劉氏有沒有關系。廣寧前屯衛確山劉氏的明確記載見于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二十六《劉汶傳》,稱劉汶之父何毓秀本姓劉,本確山縣人,“以亂徒遼左,從何姓”。康熙《山東通志》記載:“何毓秀,遼東前屯衛人。由副榜貢監,康熙六年四月任(山東按察使)。”清初吳三桂也是廣寧前屯衛(也稱遼東前屯衛)人。有此關聯,有人認為,入清后何毓秀能夠快速升遷,由重慶知府到吳三桂治下的云南副使、參政,與吳三桂的提攜有關。《清圣祖實錄》記載,康熙十七年平定吳三桂之亂后的十月,“上乃加山東按察使何毓秀太常寺卿、工部郎中張光岳太仆寺卿、奉天府治中佟啟圣通政使司左通政、安丘縣知縣胡端通政使司左參議、行人司行人崔啟元鴻臚寺卿、武鄉縣知縣齊漳通政使司左參議”,命他們去原吳三桂控制地區“招撫陷賊官員兵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爾等曩在滇、黔,素多親識,易于開導,必相信從”。
何毓秀,字九合,一字瀛庵,中順治十一年副榜,入國子監。順治十七年出任重慶知府,十二月調任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管參政事,分守臨元道。在康熙五年五月己丑,升為山東按察使司按察使。康熙十七年和二十二年分別以太常寺卿及四川按察使的身份到云南和四川,招撫吳三桂舊部。
關于何毓秀的祖輩,何毓秀的長子劉淇為他的弟弟劉汶撰寫的《亡弟魯田墓志銘》中稱其“王父諱顏”,說自己的祖父,也就是何毓秀的父親諱顏,應該是第一位改為何姓的廣寧前屯衛確山劉氏。至于這次改姓,可能與崇禎十六年(1643)皇太極發動的廣寧前屯衛之戰有關。農歷九月二十九日清兵由中后所開至前屯衛,十月初一清軍攻陷廣寧前屯衛城,放火焚燒了衛城中的公私家舍。總兵李輔明等4000余將士殉國,另有二千一百有二名被俘。劉顏家族作為歷代服軍役的勛官或軍戶在戰斗中有不少人犧牲或被俘。能夠在如此慘烈的戰斗中漏網,說明何毓秀和他的父親劉顏可能不是應襲舍人或正在役軍戶,而為舍余或軍余。他們之所以改姓,是因為家族成員多次參與過對后金和清軍作戰,并具有一定的名氣。為了避免清人清算,只能掩飾身份避禍。據康熙《處州府志》記載,成功躲開這次衛滅之戰的廣寧前屯衛(遼東前屯衛)衛武勛世家的劉姓人還有當時由世職升徐州總兵的劉世昌。他投誠清朝后,“授守處州,招撫舊鎮方國泰、屠埒鰲、方元選等共八員,安輯鹽徒,藶藔礦盜,不令作奸。”其猶子劉登瀛由世職升游擊,換札守處州,統領游騎。
廣寧前屯衛確山劉氏應該是個比較重視讀書的家族。明朝前屯衛也有一些入貢做官的人,如成化歲貢,仕武清縣丞的劉資;弘治歲貢,仕磁州判官的劉貢、任介休縣丞的劉達等,不知是否是廣寧前屯衛確山劉氏族人。入清后,何毓秀子孫三代考科舉入仕,就與家族重讀書的傳統有光。何毓秀中順治十一年副榜,入國子監讀書,歷任重慶知府,云南副使、參政,山東按察使。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又改任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因招撫川、陜有功,歸至濟寧,死后葬在濟寧城東八里。他的子孫便留在當地,為濟寧人。
廣寧前屯衛確山劉氏復祖姓劉得益于何毓秀的次子劉汶。何毓秀有兩個兒子,長子劉淇字龍田,一字武仲,學識淵博,不僅詩文甚佳,書法、繪畫也會萃眾體,自成一格。他著有《衛園集》四卷、《堂邑縣志》二十卷、《助字辨略》五卷,《周易通說》《禹貢說》若干卷。其中《助字辨略》博采從先秦至元代經傳典籍等中的助字476個,收有復音詞、唐宋人常語約1140條,是一部專門研究古漢語虛詞的著作。次子劉汶字魯田,號叔子,性至孝,且聰慧機敏,博聞強記,讀書過目不忘。又苦思力學,經史九流百家,無不綜覽。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復州衛籍中山東鄉試,成為舉人(榜姓何)。屢試春闈不第,遂絕意仕進,專心研究學問。乾隆《直隸濟寧州志》稱他“年十八,因御史言汶宜隸漢軍,遂入旗籍”,為漢軍鑲白旗人。“年二十五,乃慨然有志于圣道,盡棄其學,返而求之六經”。“年三十二,受知圣祖仁皇帝(康熙),因得復姓,遷居濟寧,守墳墓”。還未為帝的雍正對他特見優禮,賜他的讀書之室額曰“士林芝蕙”。劉汶在康熙四十六年十月七日去世,年僅三十八歲,葬于濟寧城東八里鋪。雖未做官,朝廷卻特恩賜千金助葬。去世后,他的門人孫文載等輯其著為《陳言》一卷、《召對》一卷、《太極圖說論》二卷、《女訓》一卷、《同愛堂詩》二卷、《雜文》一卷。《直隸濟寧州志藝文》收錄有他的《預備倉貸谷私議》《陳言》皆一時論政名篇,深得康熙、雍正賞識。
劉汶去世時,他的長子劉柏(即劉淇《亡弟魯田墓志銘》所稱的潤根)十三歲,次子劉榕(即劉淇《亡弟魯田墓志銘》所稱的潤本)十一歲,三子劉桐是遺腹子。另有一女,年歲不詳。妻子戴氏是江西德興縣令戴圣慧的女兒。她守節課子,撫子成才,年六十五歲卒,以子劉柏封淑人。
劉汶的長子劉柏,字蒼巖,中雍正二年(1724)甲辰順天鄉試,明年試中書第一,授岢嵐知州。行前,雍正特意召見他,拿出劉汶所著《陳言》,鼓勵他要“勉述遺意,以副朕望”。劉柏歷任鳳翔知府,臨洮道、登萊道、蘇松糧道副使,安徽按察使、加布政使銜總理北路營餉軍務等,以勞卒于京師。次子劉榕為貢監。三子劉桐中乾隆元年(1736)順天鄉試,十六年至二十六年任遂寧知縣。由明朝廣寧前屯衛走出的確山劉氏經歷明清,是清朝濟寧當地著名的科舉家族。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33-37067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