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洛陽9月21日消息(記者 張羲輪 郝振青)黃河寧,天下平。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的小浪底水利樞紐,控制著黃河92%的流域面積、91%的徑流量和近100%的泥沙。通過調水調沙、防洪防凌等,小浪底工程實現了黃河連續20多年不斷流。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和燦爛輝煌的文明。如今,小浪底水利樞紐守護著黃河安瀾,為下游百姓筑牢了安全屏障,而黃河奔涌的活水,正持續滋養中華文明,見證其代代相傳。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央廣網記者 張羲輪 攝)
穿越時空的“天下之中”
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洛陽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
7月16日,位于洛陽市瀍河區白馬寺鎮翟泉村南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2個多月以來,這座從遺址中“生長”而出的建筑群落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來打卡。

游客在參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央廣網記者 張羲輪 攝)
從該館正南門至北,漢闕廣場、候車廊、拱橋……一系列建筑沿中軸線次第展開。據了解,博物館主體建筑整體形態設計承襲漢魏都城建中立極、持中守正之制,取漢魏傳統高臺建筑規制,宮墻環繞中心大殿,整體鳥瞰似一座微縮版漢魏都城。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于河洛盆地,河洛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天地之‘中’,古人深信‘王者必居天下之中’,黃河沖積出的中原沃土、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四季分明的氣候,正是他們心中的‘天地之心’。”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尚豆豆說道。
展館內,每件展品都是黃河文明的“活化石”,沉睡千年的文物瑰寶在這里煥發新彩。

彩繪雁形銅燈(央廣網記者 張羲輪 攝)
“這是西漢時期的環保燈具。”尚豆豆指著彩繪雁形銅燈介紹說,古人使用前會在燈的體腔——大雁的肚子里放入水,燃燈后所產生的煙霧、廢氣進入雁體,經過水的稀釋、過濾,減少或消除對室內空氣的污染。
文明交融的藝術巔峰
香山之側,伊水之濱,龍門石窟千年凝眸。
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的龍門石窟,現存2345個窟龕、11萬余尊石刻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游客在龍門石窟游覽(央廣網記者 郝振青 攝)
“作為鮮卑族的孝文帝來到中原黃河流域后,為促進當地人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實行了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話等一系列的政策。”在龍門石窟研究院講解員馬甲倫看來,河流或許是石窟另一重生命力的詮釋和表達。這些造像藝術見證了古代宗教、政治、醫學、音樂、舞蹈、繪畫藝術等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綻放。
龍門石窟傳承著中原文化的根脈,承載了世界文化交融匯聚的絲路文化印跡。盛唐時期,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迎來了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各民族在交流交融中,共同創造了燦爛悠久、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夜幕降臨,游客在禮佛臺上拍照打卡(央廣網記者 郝振青 攝)
如今,為讓更多人了解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研究院開創了殘損文物虛擬復原及流散文物虛擬復位的新模式,讓殘損造像、流散文物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
黃河奔流不息,文明綿延不絕。黃河兩岸,留存著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每一處遺址,每一件文物,都展現著中華文明的多元與包容,賡續著連綿不斷的黃河故事。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263-36578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