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閆亞銘 蘇長春 韓冰
在駐馬店這片土地上,有一位被群眾親切稱為“駐馬店的林巧稚”的醫生。從青春年華到年逾古稀,五十一年如一日,她堅守在婦產科臨床一線,用雙手迎接了八萬多個新生命的誕生,守護了無數女性的健康。她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人、駐馬店市道德模范、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原主任醫師張梅月。
每天上午,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婦女兒童院區的婦產科門診前,總是擠滿了前來求診的患者。她們中很多人,都是奔著張梅月這個名字而來。
“我的女兒出生時張主任給接生的。我們全家都說,將來無論女兒在哪個城市生活,生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回到駐馬店找張主任。這份信任,是幾十年攢下來的!”正在陪家屬看病的韓貝說。

剛過古稀之年張梅月,從小目睹身邊女性飽受病痛折磨,立下了從醫救人的誓言。1977年從河南醫科大學畢業,她放棄留在省會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從此,從同事口中的“小張”到備受尊重的“老張”,她把人生最寶貴的五十一年,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和這里的人民。
張梅月說,駐馬店的山山水水養育了她,市中心醫院培育了她,她舍不得離開,要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駐馬店人民。
1995年,南方一家醫院以高薪聘請月薪僅幾百元的張梅月,她果斷拒絕,因為她的根已深植天中大地。婦產科病情多變,被喻為“血染的戰場”,張梅月憑精湛醫術和非凡擔當,多次將患者從死亡線拉回,創造諸多生命奇跡。粗略統計,她主刀婦產科手術達數13萬例且零事故,接生嬰兒8萬余例。專家門診日,她曾一天接診超100例患者,還曾連續完成16臺婦產科大手術,同事稱她為“拼命張醫生”。
“張主任對技術精益求精,對病人極端的負責,在自己患有闌尾炎期間,仍為慕名來找她的患者把手術做完。術后張主任闌尾化膿穿孔,急診又住院手術。她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醫者擔當。”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婦女保健科負責人吳春茹說。
在張梅月心中只有“救人”。為此,她幾乎把醫院當家,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2000年一天,父親打電話想見她,她因工作未能及時趕到,父親突發腦溢血離世,這成了她永遠的痛。孩子的童年,她也幾乎全程缺席。
“對家人付出太少、虧欠太多,但是,每天都有那么多患者等著我去醫治,我必須舍小家、顧大家,這是我的責任。”張梅月說。
“責任”二字重如千鈞。1989年起,張梅月連續三十多年資助一位李姓孤寡老人直至其去世;遇到貧困患者,她常自掏腰包墊付醫藥費,盡顯醫者仁心。2009年到了退休年齡,因患者和醫院需要,她三次延遲退休。2016年正式退休后,她拒絕多家醫院的高薪聘請,接受返聘,繼續堅守門診和手術臺。
作為全市婦產科學帶頭人,她不斷學習創新,兩次作為中國代表參加國際婦產科聯盟會議,引進先進技術,主持的科研項目獲河南省科技成果獎,填補了省市多項技術空白。她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人、中國好醫生等榮譽。
張梅月甘為人梯,培養的數千名學生遍布各地,成為醫療戰線中堅力量。病理科副主任醫師劉勤說:“張老師不僅教我們技術,更教我們如何做一名好醫生。她常說,‘醫生手里攥著的是人命,任何時候都不能馬虎’。”
雖已年過七十,張梅月眼神依然清澈,步伐穩健。她將大半生奉獻給醫學事業,用青春、智慧、汗水和熱情踐行著“尊重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她說,她的榜樣是那些年過八旬仍堅守崗位的醫學前輩。“我的老師已經邁入80歲的高齡,而他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要像他一樣,將畢生的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為患者服務的事業中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252-36959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