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魏兵
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的事跡在中華大地廣為傳頌。他曾在豫南威名遠揚,更在白山黑水間令日寇聞風喪膽。這位原名馬尚德的英雄,其后人如今在河南鄭州過著平凡的生活。他們深知不能躺在祖輩的功勛簿上,始終秉持自力更生、挺直腰桿的信念,堅守著英雄后代應有的氣節。在這個尋常家庭里,三件珍貴的傳家寶靜靜訴說著對英雄的永恒銘記與精神傳承。
第一是照片。是楊靖宇將軍在開封讀書時拍攝的,1928年,23歲的馬尚德離開確山老家外出參加革命,到1940年化名楊靖宇在東北抗日壯烈犧牲,他走時兒子1歲,女兒出生才5天,照片保留在母親張君手中,后轉給楊靖宇的妻子郭蓮,郭蓮把照片又傳給了楊靖宇的兒子馬叢云、兒媳方秀云。1950年,馬叢云、方秀云夫婦聽說父親1940年在長白山犧牲的事跡時,才知道東北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正是他們日夜尋找的生身父親。
第二是樺樹皮。1953年,馬叢云和妻子方秀云到東北為父親掃墓。楊靖宇的老戰友送給他一塊樺樹皮,并說,當年你父親就是吃這個和敵人打仗的,從此,這塊樺樹皮成了他們的傳家寶。至今仍被珍藏著。作為楊靖宇將軍的后代,她們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勤懇敬業,任勞任怨。
第三是家訓。馬叢云在世時,常常對家人說,咱是烈屬,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種。妻子方秀云也經常教育孩子,爺爺是爺爺,不能張揚,要低調做人,不要給爺爺臉上抹黑。她們5個孩子從小就接受來自父母嚴格的管教,從沒對周圍的人炫耀過他們是楊靖宇的后代,在平淡生活中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民族英雄楊靖宇的每一位后人都記得爺爺,因為爺爺是他們心中的豐碑、永遠的驕傲,但是每位家庭成員都要忘記爺爺,因為他們不能依賴爺爺,不能居功自傲,他們自己用勤勤懇懇、默默奉獻的精神,詮釋著英雄后代的拳拳報國情懷。(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252-36872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