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郭建鋼 張雨琦
9月11日,陣雨初歇,駐馬店市驛城區金頂山景區清風拂面,鳥語蟬鳴。山腳下羋月文化園的醬房內,76歲的卞德聚老人正輕抖床板上的黃蒿,一粒粒長滿菌絲的豆子宛如“白胖娃娃”——這正是卞氏豆瓣醬捂制環節的關鍵場景。作為這門技藝的第五代傳人,他守護的不僅是家族百年的味道,更是如今帶動鄉鄰致富的“非遺密碼”。

卞氏豆瓣醬的故事可追溯至清末。技藝從卞德聚的高祖輩傳承至今,他自幼便跟隨父親在三伏天為鄉親免費加工醬豆,洗豆、曬豆的身影中承載著老手藝的溫情。“那時候家家靠醬豆下飯,我們幫鄉親做醬從沒收過錢,”卞德聚說。正是這份樸實和堅持,讓卞家醬豆漸漸在四里八鄉傳出了名聲,家傳的曬醬秘方與獨家配料也由父親口授于心。
這門手藝真正“走出鄉間”,始于2019年。那年,卞德聚的女兒卞廣玲、卞廣英姐妹在金頂山后山開設羋月莊園餐廳,以石磨面粉、柴火地鍋蒸制的地鍋饃廣受好評。“吃饃夾醬豆,咋吃都不夠!”卞廣英嘗試將父親剛曬好的醬豆簡單炒制后配饃,沒想到游客反響熱烈,50多斤醬不到一個月便售罄。次年,姐妹倆請人從山上割來大量黃蒿,隨父親一同曬制600斤醬豆;如今年產量已提升至3萬斤,還吸引了電商主動合作代銷。
“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的羋月文化園,總共分為幾個板塊。一個是羋月山莊,今年做第22年了,2004年營業,一直伴著金頂山成長,還獲得過中國三星農家樂。”談及莊園與手藝,卞廣英打開了話匣子。她口中的另一大“寶貝”,便是家族傳承的醬豆:“這醬今年到我這已是第六代,是我父親親手制作的。目前這工藝和釀制方法我也在學。它最大的特點是用黃蒿悶制、曬制的傳統工藝,沒放防腐劑和任何添加劑,現在也已是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份認可來之不易:2022年,卞氏豆瓣醬入選驛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成功晉升為市級非遺。作為驛城區人大代表的卞廣玲,更從中看到了共同致富的機遇。“擴大產能,讓更多群眾參與原料供應和加工,就能為大家多拓一條增收路!”如今,姐妹倆計劃在羋月峰下建設非遺文化醬園,既供游客沉浸式體驗做醬流程,還擬設美食攤位推出醬雞、醬鴨等系列產品。
“接下來我們將加大生產,多捂醬、多曬醬,”卞廣英表示。隨著醬園落地、產業鏈延伸,這縷傳承百年的醬香正從非遺名錄中的“文化符號”,蛻變為點亮鄉村共富的“金鑰匙”。(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252-36494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