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板聲響,悠揚的二胡聲與清脆的碟盤敲擊聲隨之而起,在座的老南京人會心一笑——這是他們熟悉的“白局”開場。
11月1日,作為江蘇“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站,南京秦淮區成功舉辦了“弦歌不輟廿載·一曲白局唱古今”南京白局列入保護計劃二十周年成果展演。現場,《醉秦淮》《白局風華二十年》《傳承》等新老曲目贏得臺下觀眾連連叫好。
南京白局源于明代秦淮河畔的織錦工坊,是南京獨有的地方曲種,至今已有七百余年歷史。南京白局以地道的南京方言,傳唱南京歷史故事、風土人情、民間傳說等,與基層大眾生活密切相關。2006年,白局被列入非遺保護計劃,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白局代表性傳承人樂文媚告訴記者,本次展演以“一幅跨越七百年的南京市井生活畫卷”為核心脈絡,致力讓非遺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全面呈現南京白局二十年傳承中的變與不變。值得一提的是,老中青三代非遺傳承人牽頭組建的四支白局團隊同臺協作演繹,呈現出多元融合的舞臺效果。
南京白局深受觀眾喜愛,再次重放光彩,一方面得益于長期堅守、代代相傳,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傳承者們的不斷創新。“我們南京不僅山美、水美、人美。要提起這‘蘇超’,南京隊——那真是上鞋不用錐子,針(真)好!”樂文媚興奮地介紹,這是他們緊跟“蘇超”賽事,用其賽況編成的白局唱詞,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白局不再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與城市心跳共振的“青春符號”。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秦淮區以“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平臺搭建、主體認定、宣傳引導”五位一體的系統性工程,將南京白局從“搶救保護”過渡到“傳承發展”。通過配套政策與資金支撐,為白局從業者和團體提供官方認可和基礎性支持;打造“非遺在社區”“非遺進景區”等系列品牌活動,重塑南京白局生存土壤,打造城市旅游文化名片;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構建起從啟蒙到專業研究的傳承梯隊;充分運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進一步擴展了南京白局的傳播途徑。
如今,白局不僅是一種地方曲藝,更是南京生活的編年史,是可感、可觸、可傳的城市聲音。
(本報記者杜倩蘇雁鄒曉菁)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33-36972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