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網訊 在中國,有眾多技藝精湛的中醫藥非遺技術醫者,他們如同散落各地的繁星,在為人民除病祛痛的過程中,也不斷收徒授技,點亮星火。
“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在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聚集了一批非遺醫技傳承者。10月23日,“中意中國 一草一世界”中醫藥文化傳承網絡宣傳采訪團走進該校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中心,探尋這里如何聚繁星為火種,讓優秀傳統醫技擁有更多青年傳承人。
申氏艾灸:突破傳統,起效迅速
“最近總感覺提不起勁兒,還容易出汗,可能是感冒了。但經過幾分鐘的申氏艾灸,我感覺身上基本不出汗了,四肢也變得暖和起來,真的非常舒服。”該校學生楊金鵬向記者分享了他的親身體驗。如今,他正跟隨申氏艾灸第四代傳人申春嫻進行實操學習,深入探索這一傳統醫技的奧秘。
申氏艾灸究竟有何獨到之處?據申春嫻介紹,傳統的艾灸方法如溫和灸、雀啄灸等,往往偏向于機械操作。而申氏艾灸則以艾火之力引動人體精氣,通過精準把控施灸的力度與頻率,激發精氣運行,實現循經導引的效果,使灸感能夠傳導至足底等遠端部位。

“申氏艾灸適用范圍廣泛,可應對人體虛實寒熱各類證候。傳統艾灸若操作不當,易導致受術者上火,且通常認為熱證不可施灸,而申氏艾灸則突破了這一局限,無論是祛濕還是調寒熱,皆可施灸,且灸感強度高、起效速度快。”申春嫻自豪地說。
吳氏針法:多元化授課,促做中學
在同一道走廊的不遠處,便是吳氏中醫針法教室。
今年初,該非遺技術的第五代傳承人吳漢卿登上了央視《中國中醫藥大會》的舞臺,展現了筋骨針的神奇療效。現場,吳漢卿之子、吳氏中醫針法第六代傳承人吳軍瑞,向采訪團介紹了該技藝在學校的傳承情況。
“學校解剖館為教學提供了優質平臺,在此基礎上,我父親進一步明確并規范了神經入路方向與進針操作標準。依托這些成果,我們編撰出版了《中醫微創入路彩色圖譜》,該書先后榮獲國家級‘三百原創工程’獎與中華中醫藥學會著作一等獎。”吳軍瑞介紹道。

他表示,自2022年該非遺項目引入學校以來,每學期均開設至少一個傳承班,截至目前已累計開設8個班次,培養傳承學生近300人。
傳承班教學常態化開展,每周均按計劃授課,且針對不同專業制定了差異化課程:在骨傷專業開設水針刀技術課程,在針灸專業開設筋骨針技術課程。
“非遺”進校園:拓寬就業面,促活態傳承
記者了解到,隨著南陽醫專二附院“非遺”診療中心的正式啟用,學生們得以近距離接觸患者,直觀觀察診療過程與療效反饋。
課堂上,非遺傳承導師傾囊相授;課堂外,導師們定期到教學醫院坐診,學生們隨同“下門診”,真正實現了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良性循環。
“書本中的經絡取穴知識,在我進入非遺中心跟隨吳教授學習后得到了進一步深化。通過系統研習針灸、筋骨針及水針刀技法,我的人體取穴精準度顯著提升;借助解剖館的精細化實操訓練,我對吳氏針法的理解與認知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藥學專業學生杜紅升感慨地說。
據悉,該校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中心于2022年10月正式建成,是國內首個設置在高校的“非遺”傳承創新平臺。

目前,該中心已入駐張氏經絡收放療法、傣醫睡藥療法、買氏中醫外治法、肖氏燒傷自然療法、樊氏婦科、樊氏中醫肝膽內科、陳氏太極功法、禹州中藥炮制、吳氏中醫針法、李氏針灸、申氏艾灸、王氏疤痕灸、胡氏捻筋、騫氏經筋膏、大劉骨科、楚氏骨科等29個國家級、省市級傳統醫藥“非遺”傳承項目。
“學校一方面嚴格篩選項目,確保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組織教師專項學習,提升教學水平。”張氏經絡收放療法第五代傳承人王玉林表示,此舉使得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能夠習得一技之長,既能獲得畢業證,又能取得非遺傳承證書,有效拓寬了職業選擇范圍。
談及非遺傳承,王玉林強調,非遺發展過程中尤為注重活態傳承。“唯有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其中,才能讓傳統技藝煥發生機。以往,諸多非遺技藝多以家族傳承為主;如今,‘非遺進校園’項目已成為活態傳承的重要載體,讓非遺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非遺傳承未來發展的期許與信心。(何心悅 劉曉明)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263-36852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