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項目賽區。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快看!機械臂‘長眼睛’了!”9月21日,河南省鄭州中原國際會展中心S4展館內,一聲驚呼瞬間拽住所有人的目光。
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賽項的操作臺旁,選手指尖在鍵盤上翻飛,一行行代碼流進控制系統,原本“盲操”的機械臂突然精準轉向物料臺,穩穩抓起細小零件,誤差竟不足0.1毫米!
“這可不是花架子,是生產一線急需的智能升級!”裁判長王春峰的聲音適時響起,觀眾席的驚嘆隨即化作雷鳴般的掌聲。
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在河南鄭州舉辦,3420名技能英才在此同臺競技,106個賽項中超50%聚焦智能制造、數字技術等新領域,這場“技能全運會”不僅展現著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更折射出產業升級與人才發展的時代脈絡。
賽項革新 錨定國家需求技能應答
“傳統‘咬膜’做義齒要一周,現在數字化技術一天就能完成!”口腔工藝修復技術賽項聯絡員梁金鑫指著賽場的3D打印機介紹。作為本屆大賽6個新增世賽選拔項目之一,該賽項的數字化設備與流程,精準回應了群眾“看牙慢”的民生痛點,成為大賽對接社會需求與產業升級的生動注腳。
鄉村振興專項賽場同樣激戰正酣,農機智能化技術選手張乾坤的雙手在電氣設備間翻飛,1小時內將200多根線束精準接入開關與電磁閥,每接對一根,設備便亮起一盞綠燈。“7個鄉村振興賽項,專為農業現代化育人才。”裁判長韓振生表示,這些技能高手將成為田間地頭的“技術骨干”,為鄉村產業升級注入動能。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項目賽區。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污水處理項目首次躋身國賽,河南選手陳超越持移液管將藥劑誤差縮至0.1毫升,以快于預設20%的速度校準電機軸,摘得該項目首個全國金牌,彰顯生態環保領域的技能突破。
傳統賽項亦緊跟技術迭代步伐。數控加工賽場,連續三屆擔任裁判長的宋放之細數變化:“從第一屆的普通車床,到如今的國產五軸復合車削中心,設備升級見證著‘工業母機’領域的技能升級。”
光電信息技術賽場,選手們專注于接線槽裁剪、布線調試等精細操作,“當大家的技藝水平趨于接近時,心態與細節便是決勝的關鍵。”獲得該項目銀獎的廈門技師學院教師鄭錦燦深有體會,他曾入選第46屆世技賽國家集訓隊,“像剪接線槽這樣的基礎操作,尺寸精準度、切口平整度都直接關系到布線安全與美觀,沒有捷徑,唯靠千錘百煉,手上功夫往往在毫厘之差見真章。”
無人機駕駛(植保)新增戶外實操,區塊鏈技術涵蓋運維、合約開發等四大模塊,無不考驗選手綜合能力。“賽項跟著產業走,技能圍著需求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吳禮舵指出,大賽通過動態調整項目設置,始終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人才煥新 高知跨界工匠群像崛起
“編程再優,也要到車間找答案。”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賽項選手杜崇鵬的白大褂口袋里,既裝著博士學位證書,也揣著滿是油污的操作手冊。本屆大賽33%的選手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13名博士、286名碩士扎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徹底打破“技能人才學歷低”的刻板印象。
賽場內外,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選手演繹著別樣的匠心故事。57歲的裝配鉗工胡新華與來自廣州的18歲砌筑選手劉洋同場競技,前者為傳藝而來,后者帶繭的雙手詮釋著年輕一代的堅守:“賽前反復練擺磚、調灰縫,手指磨出繭也沒停,每塊磚的對齊都是對匠心的踐行。”
本次大賽,云南代表團斬獲2金3銀5銅,首次實現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金牌“零的突破”,21歲的酒店接待項目金獎得主李雨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來自云南交通技師學院的她同時也是一名指導老師,此次更入選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酒店接待看似是軟性服務,實則每一個微笑、每一句問候、每一次應對,都考驗專業素養與心理素質,細節沒有捷徑,唯有反復練習總結才能自然到位。”李雨霞坦言,希望在更高舞臺展現中國青年專業風采。
企業職工與院校師生的“雙向奔赴”更顯人才生態活力。數據顯示,大賽中企業職工占比達21%,較往屆明顯提升;41歲的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副教授劉玉琳放下教鞭重拾工具,“親身參賽才能沉淀更有價值的教學智慧。”
“優秀工程師要過‘三關’:知識關、協作關、實踐關。”智能制造工程技術賽項裁判長王振林的總結,道出新型技能人才核心素養。從高知人才到青年學徒,從企業骨干到院校教師,多元群像彰顯“人人皆可成才、技能成就未來”的實踐。鄭錦燦也表示,會把參賽經驗分享給學生,鼓勵他們堅定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生態創新 全民共享技能文化浸潤
“機器人唱豫劇太奇妙了!”絕技絕活展區,中豫具身智能實驗室的人形機器人水袖翻飛,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演繹得淋漓盡致。從全國征集的226個項目中精選出的40項絕活輪番上演:新疆沙粒畫用細沙勾勒立體圖景,四川雅安藏茶以宋代點茶技藝再現茶馬古道情誼,“一剪年輕十歲”的美發絕技讓觀眾現場體驗視覺“逆齡”效果。18.3萬人次現場觀賽,在驚嘆中感受技能之美。

第二屆技能強國論壇在中原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技能強國論壇上,政企校代表共探“人才紅利轉型”路徑。“產教評”生態鏈合作伙伴簽約、410家院校發起“河南倡議”、326家評價組織推出“鄭州倡議”,從培養到評價形成閉環。河南化工技師學院副校長于海表示:“要把國賽標準融入教學,讓技能培養更接產業地氣。”70個“技能培訓小課堂”同步開講,青少年戴著AI眼鏡學心肺復蘇,用3D打印筆描繪創意,技能的種子在互動中萌芽。
閉幕式上,“技”字會旗從河南傳遞至浙江,燈光下的獎牌與選手村留言箱里的感謝信同樣溫暖。“床品像家里的一樣軟,蔥爆羊肉香到難忘,河南的熱情把異鄉變故鄉。”河北選手的留言,道出賽事服務的溫度。348名選手最終摘得獎牌,35人獲“參賽團最佳選手獎”,21個代表團獲“突出貢獻獎”,這些榮光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磨礪。
大賽落幕,技能之光不熄。從黃河之畔的賽場到全國的車間、田野、校園,新賽項引領的產業方向、新人才彰顯的時代特質、新生態凝聚的社會共識,正匯聚成技能強國的磅礴力量。當更多人以匠心筑夢,用技能立身,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必將迎來更璀璨的未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理念也將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閉幕式現場。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263-36654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