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招聘在當下并不鮮見,如用人單位和應聘人員通過微信聯系,很快就可完成報名與應聘流程。但勞動關系不穩定,是線上應聘成功后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何判斷應聘人員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
2022年11月11日,史某加入某安保工作群,群里某安保公司工作人員發布招聘保安的消息。史某加該工作人員微信報名應聘,并于2022年11月13日由該公司安排開始工作。該公司以260元/日為標準,通過中間人和公司工作人員微信向史某支付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1日期間費用。2月3日公司將史某辭退。
此后,史某向勞動仲裁委申請仲裁,請求支付2023年2月1日至2月2日工資;支付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2日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2萬余元,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確認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2日之間的勞動關系。勞動仲裁委支持了史某確認勞動關系,支付工資差額及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的請求。
公司不服勞動仲裁裁決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其與史某是通過中介招用,雙方不構成勞動關系,無須支付相關費用。
法院審理認為,根據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再結合民法典相關規定,如果微信聊天記錄明確了勞動合同基本必備條款,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并可以隨時調查取用,則應當視為雙方以書面形式簽訂了勞動合同。
史某和公司雖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如果勞動者能夠舉證證明用人單位對其確實存在用工行為,則已經初步完成證明勞動關系的舉證責任。用人單位如果認為雙方之間的用工關系并不是勞動關系,則要證明雙方之間建立的是勞務關系、承攬關系等。
本案中,史某提交了工資發放記錄、考勤表、工作日志和工作記錄表等在案證據,完成了證明自2022年11月13日起,自身已從事工作、公司已用工的舉證責任。公司雖然主張雙方非勞動關系,但并未提供支持自身主張的證據。據此,法院推定公司與史某雙方建立的是勞動關系,公司應承擔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向史某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記者 倪弋)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124-36916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