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市人民醫院 周輝杰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后,患者常出現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吞咽困難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康復訓練是腦梗死患者恢復功能、回歸社會的關鍵環節,而把握黃金康復期、規避訓練風險,對康復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訓練存在明確的“黃金期”,這一時期是神經功能修復的關鍵階段。理想情況下應在發病后24小時內啟動,但需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穩定。臨床研究表明,腦梗死發病后的3個月內腦組織缺血損傷尚未完全固定,神經細胞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大腦可通過重新建立神經通路、激活休眠腦細胞,代償受損區域的功能,患者肢體運動、語言等功能恢復速度最快,康復效果也最顯著。發病后3~6個月為亞黃金期,神經修復速度雖有所減緩,但通過科學訓練仍能實現明顯改善;若超過6個月,功能障礙可能逐漸固化,康復難度會顯著增加,因此務必抓住前6個月的關鍵窗口。
不過,黃金期的康復訓練并非“越多越好”,需遵循科學原則,同時警惕以下注意事項,避免因不當訓練引發風險。
首先,康復訓練需“循序漸進”,避免急于求成。腦梗死患者常因迫切希望恢復而過度訓練,比如肢體癱瘓患者過早嘗試站立、行走,可能導致關節變形、肌肉拉傷,甚至引發跌倒。正確的做法是從基礎訓練開始:臥床期以被動訓練為主,由家屬或康復師協助活動癱瘓肢體,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病情穩定后逐步過渡到主動訓練,如床上翻身、坐起,再到站立、行走,每一步都需根據患者肌力恢復情況調整,不可跨越階段。
其次,訓練需“個體化定制”,不可盲目模仿。每位患者的腦梗部位、損傷程度、基礎疾病不同,康復方案也應因人而異。建議在康復師指導下,結合影像學檢查(如頭顱CT、MRI)和功能評估(如肌力分級、語言功能評分),制訂專屬訓練計劃,確保訓練安全有效。
再者,需“密切監測身體反應”,及時調整方案。訓練過程中,若患者出現頭暈、胸悶、肢體疼痛加劇、血壓異常等情況,需立即停止訓練,休息觀察;若癥狀持續,應及時就醫排查原因。此外,訓練前后需監測患者心率、血壓,避免在疲勞、情緒激動或空腹狀態下訓練。
最后,康復訓練需“長期堅持”,不可半途而廢。黃金期過后,患者雖恢復速度減緩,但仍需保持規律訓練,避免功能退化。同時,家屬的陪伴與鼓勵至關重要,多數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易因進展緩慢產生焦慮、自卑情緒,家屬需耐心協助訓練,記錄康復進展,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形成“訓練—改善—再訓練”的良性循環。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108-36813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