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馬軍領 李京帆 通訊員 余川
9月20日,正陽縣慎水鄉劉桂莊的廣超家庭農場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70多畝生姜田郁郁蔥蔥,農戶們正彎腰除草、追肥,進行后期管護。

“現在正是管護的關鍵期,再過50天就能收姜了。”技術員劉政委撥開一叢近半人高的姜株,露出根部膨大的淡黃色塊莖。他單手掂起一株姜笑道:“現在一棵姜有4斤重,成熟后能長到5斤。”
劉政委此前在外地親戚家租賃土地種植生姜,兩年下來不僅掌握了種植技術,而且收獲頗豐。去年,他回到家鄉,嘗試種植了10畝生姜,沒想到一畝地收益竟高達1.8萬元。這一成果被廣超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劉廣超看在眼里,劉廣超覺得種植其他作物收益較低,而生姜作為高效農作物潛力巨大,于是果斷拿出農場70多畝地種植生姜。

其實,早在2023年,就有山東的種植戶前來承包劉廣超的土地想種植生姜。劉廣超通過多方了解,對生姜種植有了更多信心。今年,他聘請劉政委擔任技術員,正式開啟“山農一號”生姜的大規模種植。
“種玉米等其他農作物畝產收益千元,種生姜能翻幾十倍!”劉廣超踩著松軟的田埂算起經濟賬:按當前長勢,畝產至少1.4萬斤,70多畝生姜總產量超百萬斤。雖然今年生姜價格屬于中等水平,但早已通過訂單農業和電商平臺鎖定銷路,根本不愁賣。這樣的產量和收益,這樣的銷路,讓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走進這片生姜田,科技種姜的痕跡隨處可見。每壟姜田的間距精確到70厘米,滴灌管帶如同毛細血管般延伸至每株姜苗的根部,為姜苗提供了充足而均勻的水分和養分。劉政委作為技術員,對今年種植的“山農一號”“獅子頭”“小胖孩”等多種品種的生姜了如指掌。他介紹,這些種生姜品種嬌貴得很,地溫低于15℃不發芽,病蟲害防治稍有延誤就會減產。因此,他們在種植過程中,對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進行了嚴格的控制。

為了確保生姜的品質和口感,農場還配備了恒溫庫。收獲后的鮮姜將在這里經歷13至15℃的“休眠浴”,濕度精確控制在95%左右。這樣,當鮮姜發往全國各地時,依然能保持水靈新鮮的狀態,深受消費者喜愛。
夕陽西下,姜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已提前奏響豐收的樂章。劉廣超望著連片姜田信心滿滿:“明年要帶著更多鄉親種植生姜——咱們這黃土地,真能長出‘金疙瘩’!”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iegogo.com/showinfo-13-36610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